2024-2028全球液化天然气展望:谁主沉浮,谁在追赶?
2025-05-19 09:38:23 创始人 0次 我有话说

标普全球最新报告摘要

  全球液化天然气(LNG)格局正迅速变化。以下是到2028年主要参与者的定位情况:

  美国——崛起的LNG霸主

  美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。目前有8个新项目在建,投产后其产能将翻倍,达到1.6亿吨/年。长期的承购协议为其供应主导地位提供了坚实保障。美国凭借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丰富气源,以及不断完善的液化设施建设,在全球LNG市场的话语权与日俱增。随着更多项目投产,美国LNG将更广泛地流向全球市场,尤其在满足欧洲因减少俄罗斯天然气依赖而产生的需求缺口方面,有望发挥关键作用。

  卡塔尔——巩固传统优势

  到2027年,卡塔尔的LNG产能将从7700万吨/年扩大至1.26亿吨/年。已与欧洲和亚洲的主要买家签订了大量合同,巩固其作为低成本、长期供应商的角色。卡塔尔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——北方气田,其扩能项目稳步推进,进一步强化了卡塔尔在全球LNG市场的成本优势和供应稳定性。凭借长期积累的市场信誉和庞大的资源储备,卡塔尔在全球LNG贸易中的核心地位将继续保持。

  俄罗斯——困境中谋发展

  尽管面临制裁,俄罗斯仍在推进北极LNG 2等项目以提升产能。不过,融资难题、物流挑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给其长期前景蒙上阴影。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其发展LNG产业的基础,但国际制裁导致其在项目融资、技术引进以及LNG运输船租赁等方面遭遇阻碍。虽然北极LNG 2项目部分投产,但未来产能扩张节奏和市场份额拓展面临不确定性,俄罗斯需要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和合作模式。

  图片

  中国——全球最大买家的转型

  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。目前正致力于供应来源多元化,并加大储存和再气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以增强能源安全保障。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能源需求稳步增长,LNG作为清洁高效能源备受青睐。为降低供应风险,中国积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LNG长协,从美国、卡塔尔、澳大利亚等多地进口。同时,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设,提升LNG储存和调峰能力,保障国内天然气稳定供应,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。

  日本——需求转型中的买家

  日本的LNG需求有所减弱,但仍是主要买家。随着向氢能和氨能转型,LNG在其能源结构中更多作为过渡燃料。日本资源匮乏,长期依赖LNG进口。近年来,为实现碳减排目标,日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清洁能源,但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,短期内LNG仍将在能源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,不过其需求占比将逐步下降。

  图片

  韩国——能源转型下的调整

  韩国的绿色能源政策使其对LNG的依赖逐渐降低,但需求仍保持稳定。随着时间推移,预计将有适度变化。韩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,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,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包括LNG的依赖。不过,当前韩国工业和发电等领域对LNG仍有一定需求,短期内需求不会出现大幅下滑,但长期来看,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,LNG需求将逐步被替代。

  印度——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

  受工业需求驱动,印度LNG需求有望长期增长。尽管存在基础设施瓶颈,但进口需求持续上升。印度经济快速发展,工业化进程加速,能源需求日益旺盛。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能源,在印度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。然而,国内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限制了LNG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。未来,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印度有望成为全球LNG市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。

  欧洲——重塑能源进口格局

  欧洲已大幅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,目前通过与美国、卡塔尔和非洲出口商签订长期协议,实现进口多元化,并且持续进行基础设施投资。俄乌冲突后,欧洲能源安全形势严峻,加速推动能源供应来源调整。大量建设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,为接纳更多LNG进口创造条件。欧洲在全球LNG市场的需求结构和贸易流向重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其市场需求变化和采购策略调整将影响全球LNG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走势。

  加拿大——崭露头角的出口新秀

  加拿大正逐步成为新兴的LNG出口国。LNG Canada等西海岸项目旨在供应亚洲市场,且注重环保考量。加拿大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,尤其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地。随着LNG Canada项目的推进,加拿大将向亚洲市场输送清洁的LNG能源,满足亚洲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,同时凭借其环保优势在国际LNG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,有望改变全球LNG供应格局。

  关键洞察

  全球LNG竞赛已不再单纯聚焦于产量,而是转向灵活性、多元化以及地缘政治韧性。能够平衡成本、碳排放和供应稳定性的生产商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,LNG不仅要满足能源供应需求,还需应对低碳环保的要求。各国在发展LNG产业时,需综合考虑资源开发成本、运输成本、碳减排措施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等多方面因素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国际能源格局。

  免责声明:船友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或共同学习进步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部分图文源自网络选登,作品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仅供参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下一篇:没有了